今年,俄乌冲突已经走到了第四个年头,随着印巴冲突、伊以冲突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网络上有了关于战争形态进入新体系作战的讨论。虽然这类言论逐渐增多,但回望已经持续了超过一千天的俄乌战争,我们会发现,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依然是人。
这种观点的背后,有着乌克兰不断放宽征兵年龄限制的事实。显然,战争持续下去,乌克兰的人力资源正在逐渐枯竭。近期,苏梅地区发生的一场激烈战斗中,俄军再次俘虏了一名受伤的女兵,战场的惨烈从她身上散发的浓烈酒气中无声地传递出来。这名女兵的状态,正是乌克兰军队在持续激战中所遭遇的困境之一。
过去,乌克兰军队的性别构成大多是男性主导,而女兵只是点缀式的存在,但如今,随着伤亡数字不断攀升,女性士兵逐渐取代了原本的男性士兵,成为了前线的主力。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乌克兰女性兵员的数量从三万激增至接近七万,超过五千五百名女性被直接投放到最前线,奋勇冲锋,与男性同样面临着生死抉择。
展开剩余81%在俄罗斯前线部队的无线电中,女兵的命令和呼喊越来越频繁,这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她们被系统性地安排在核心战斗岗位的现实。尽管如此,女兵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心理承受能力上,都与男性士兵存在显著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酒精成为了她们应对战场压力的工具。乌军女兵有的借助酒精麻痹自己,有的甚至借此来应对冲锋的恐惧。但无论如何,酒精无法为她们提供刀枪不入的保护,也无法填补战力的巨大鸿沟。俄军透露,许多乌克兰战俘身上都有浓重的酒味,显示出她们在战斗中的巨大心理负担。
然而,这并不是女兵们面临的唯一困难。相较于男兵,她们的装备常常不合身,缺乏战场所需的卫生用品,许多女性士兵在战斗过程中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身体上的不适,再加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让她们在战场上几乎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却在不断壮大,战线越来越长。T-90M主战坦克以每月25辆的速度下线,无人机的产量暴增了22倍。俄军士兵士气高涨,似乎正在逐步占据主动。在此消彼长之下,俄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愈加明显。
战前人口四千万的乌克兰,已经失去了近五百万居民,其中大多数是年轻劳动力。原本可以征召的三百万兵员也在战争中日渐消耗殆尽,许多士兵早已阵亡或受伤。即使名义上乌克兰军队拥有接近九十万兵员,但能够真正投入前线作战的,却不到四十万。根据报告,乌克兰目前面临的兵员缺口已接近一半,且每月的战损惨重,俄军称其损失高达五万。虽然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前线的血腥与惨烈已经让基辅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弥补兵员的不足,乌克兰不得不放宽征兵的年龄限制,甚至考虑将招募对象扩展到所有女性和未成年人。这意味着国家的未来正在被置于赌桌之上,筹码则是那些本应在课堂上学习或在工厂里工作的孩子们。
西方国家的援助虽然没有停过,但它们提供的支持远未能根治乌克兰的困境。北约在欧洲的三十万大军,手中堆积如山的弹药,始终无法跨越波兰边境,直面俄军的炮火。即便美国承诺继续支援,实际的援助依旧没有落实。而就在这些国家官员讨论援助事宜时,俄军已经能够在一天内向前线投放五百枚滑翔炸弹。乌克兰正变成一个深度依赖外部援助的“病人”,最害怕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特效药的供应中断。
如果一旦停火,乌克兰作为“抗俄前线”的战略价值将立刻消失,西方支持者随时可能撤离,留下的将是满目疮痍。为了获得持续的援助,乌克兰必须不断地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这一“价值”往往是通过牺牲更多的生命来展现的。西方的援助,更多是帮助乌克兰以更高效的方式消耗自己,而泽连斯基也深知,没有这些外援,乌克兰将面临被俄军完全吞噬的命运,因此,他别无选择,无法停下战争的步伐。
前线的景象,正是这一消耗的真实写照。俄军炮火如同犁地般,每日都在翻耕乌克兰的土地,战术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使得到西方的军事支援,乌克兰的防线依然薄弱,仿佛一层纸一般脆弱。幸存下来的乌军士兵坦言,他们的装甲车辆要么被击毁,要么因缺少零部件而瘫痪,后勤补给更是捉襟见肘。
在不断的炮火轰炸中,乌克兰曾依靠西方的远程火力短暂取得些许优势,但随之而来的是俄军对乌克兰后方进行的报复性空袭,仓库、弹药库、燃料库被一一精准打击。每一次后方爆炸都意味着前线士兵所需的物资又减少了一份。当基本的生存问题成为奢望,士气迅速崩溃,前线的士兵开始感受到战斗中的绝望。
除了物理层面的摧残,心理战也早已开始。俄罗斯最近展示了一种残忍的心理战术,他们将乌军战俘的尸体整齐排列在边境线上,并通知乌克兰方面前来取走。这种行为并非人道主义的举措,而是一种极致的心理攻势。通过这种方式,俄军将战争的真实伤亡展现给全世界,撕开了舆论对乌克兰局势的虚假描述,直接冲击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同时也动摇了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
这种残酷的心理战已经超越了军事范畴。随着乌克兰的男兵几乎打光,女性和少年接连顶上前线,若有一天,再没有人能站上战场,那么乌克兰与亡国又有何区别?当一个政权将自己国民的生命与青春作为与外部世界讨价还价的筹码时,这个政权守护的究竟是国家,还是别的什么?
就在7月10日凌晨,俄罗斯再次对基辅进行突袭,泽连斯基依然在寻求西方的援助,却无法挽回那些倒在炮火中的生命。那瓶用来麻痹神经的烈酒,或许正烧尽了乌克兰民族的最后一丝气数。
发布于:天津市配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